·郑州市二级专科医院 ·郑州市医保定点医院

当前位置:主页 > 乳腺科 > 乳腺炎 >

慢性乳腺炎患者哺乳期管理的临床建议时间:2025-08-17 16:49  来源:乳腺专科医院

  摘要:慢性乳腺炎在哺乳期女性中时有发生,不仅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,还可能对母乳喂养产生不利影响。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慢性乳腺炎患者哺乳期的管理建议,涵盖病情评估、母乳喂养指导、药物治疗选择、物理治疗应用、手术治疗考量以及随访与健康教育等方面,以提高慢性乳腺炎哺乳期患者的治疗效果,保障母乳喂养的顺利实施。

  一、引言

  慢性乳腺炎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,在哺乳期女性中,由于乳腺生理状态的改变,其发病率有所增加。哺乳期慢性乳腺炎不仅会给产妇带来乳房疼痛、肿块等不适,还可能因治疗措施不当而影响母乳喂养,进而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。因此,对慢性乳腺炎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哺乳期管理至关重要。

  二、病情评估

  2.1 症状评估

  详细询问患者乳房疼痛的性质、程度、发作频率及与哺乳的关系。观察乳房肿块的部位、大小、质地、边界和活动度,注意有无皮肤红肿、破溃、乳头溢液等情况。同时,了解患者是否伴有发热、寒战、乏力等全身症状。

  2.2 影像学检查

  乳腺超声是哺乳期慢性乳腺炎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,可清晰显示乳房内肿块的大小、形态、边界及内部回声情况,判断有无脓肿形成。对于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,可考虑进行乳腺磁共振成像(MRI)检查,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,能更准确地评估病变的范围和性质。

  2.3 实验室检查

  进行血常规、C反应蛋白(CRP)等检查,了解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。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的患者,可进行乳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,以指导抗生素的选择。

  三、母乳喂养指导

  3.1 继续母乳喂养的重要性

  向患者强调继续母乳喂养对自身和婴儿的重要性。母乳喂养可以促进乳汁的排出,减轻乳腺导管内的压力,有利于炎症的消退。同时,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物质,能够为婴儿提供最佳的营养和免疫保护。

  3.2 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含接方式

  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哺乳姿势,如侧卧式、摇篮式、橄榄球式等,确保婴儿能够正确含接乳头和大部分乳晕,避免乳头破损。每次哺乳前,可先用温毛巾热敷乳房,促进乳汁分泌和排出;哺乳后,用冷毛巾敷乳房,减轻乳房肿胀和疼痛。

  3.3 合理安排哺乳频率和时间

  鼓励患者按需哺乳,增加哺乳次数,每次哺乳时间以婴儿吃饱为宜。如果乳房肿胀明显,可适当增加哺乳次数或使用吸奶器吸出多余的乳汁,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吸奶导致乳房损伤。

  3.4 乳头护理

  指导患者保持乳头的清洁和干燥,哺乳前后可用温水清洗乳头,避免使用肥皂或酒精等刺激性物质。如果乳头有破损,可在哺乳后涂抹少量的羊毛脂软膏或抗生素软膏,促进乳头愈合。

  四、药物治疗选择

  4.1 抗生素治疗

  如果慢性乳腺炎合并细菌感染,应根据乳汁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。在哺乳期,应选择对婴儿安全的药物,如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等。抗生素的使用应遵循足量、足疗程的原则,以确保彻底杀灭病原体,防止病情复发。

  4.2 中药治疗

  中药在治疗慢性乳腺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,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论治,选用具有清热解毒、消肿散结、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进行治疗。例如,蒲公英、金银花、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,可缓解乳房红肿热痛等症状;夏枯草、猫爪草等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,可促进乳房肿块的消散。

  4.3 局部用药

  对于乳房局部疼痛明显的患者,可在哺乳后使用金黄散、如意金黄膏等中药外敷,以减轻疼痛和肿胀。如果乳头有破损或皲裂,可涂抹红霉素软膏、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软膏,预防感染。

  五、物理治疗应用

  5.1 热敷和冷敷

  在炎症早期,可采用热敷的方法促进乳房局部血液循环,增强白细胞的功能,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。热敷时,可用温毛巾敷在乳房上,每次15 - 20分钟,每天3 - 4次。在炎症后期,如果出现乳房肿胀明显、疼痛剧烈等情况,可采用冷敷的方法减轻疼痛和肿胀。冷敷时,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乳房上,每次15 - 20分钟,每天3 - 4次。

  5.2 超声波治疗

  超声波治疗具有消炎、止痛、促进组织修复等作用,可用于慢性乳腺炎的治疗。治疗时,将超声波治疗头置于乳房病变部位,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调整治疗参数,每次治疗15 - 20分钟,每天1次,10 - 15次为一个疗程。

  5.3 红外线治疗

  红外线治疗可以产生热效应,促进乳房局部血液循环,增强新陈代谢,有利于炎症的消退。治疗时,将红外线治疗仪置于乳房上方,距离皮肤20 - 30厘米,每次治疗20 - 30分钟,每天1次,10 - 15次为一个疗程。

  六、手术治疗考量

  6.1 手术指征

  对于慢性乳腺炎形成脓肿且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,应考虑手术治疗。手术方式可根据脓肿的位置、大小和深度选择切开引流术或穿刺抽脓术。

  6.2 手术时机

  手术应在炎症控制、全身症状改善后进行,以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。一般来说,在抗生素治疗3 - 5天后,如果脓肿仍未消散,可考虑手术治疗。

  6.3 术后处理

  术后应保持伤口清洁干燥,定期换药,观察伤口愈合情况。同时,继续给予抗生素治疗,防止感染复发。鼓励患者继续母乳喂养,但要注意避免伤口受到乳汁污染。

  七、随访与健康教育

  7.1 随访

 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,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。随访内容包括病情变化、母乳喂养情况、治疗效果等。一般建议在治疗后1周、2周、1个月分别进行随访,以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时间。

  7.2 健康教育

  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,普及慢性乳腺炎的相关知识,包括病因、症状、治疗方法、预防措施等。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和生活方式,如保持乳房清洁、合理饮食、适当运动、避免过度劳累等。同时,告知患者如果出现乳房疼痛、肿块等不适症状,应及时就医。

  八、结论

  慢性乳腺炎患者哺乳期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病情评估、母乳喂养指导、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手术治疗等多方面因素。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,尽可能地维护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。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规范的治疗,可以提高慢性乳腺炎哺乳期患者的康复率,保障母婴的健康。

相关资讯Health information